楊筱薇,華德福教育,年度非英文母語教師獎,紐約時報年度最佳英文教師,Waldorf Education
台灣在海外再發光。來自台灣、目前在紐約教授非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新移民英文教師楊筱薇,獲得「紐約時報」年度最佳英文教師榮耀,也是首位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。
紐約時報(New York Times)這項名為「年度非英文母語教師獎」(ESOL Teacher of the Year Award)已經進入第4年,這個獎項主要是頒發給大紐約地區,專門教授非以英語為母語新移民英文課程的優良教師。紐約時報預計在月中正式對外公佈今年得獎者。
在非營利組織「大門」(The Door)教課已經6年的楊筱薇,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,能夠獲得這個獎項,她感到很高興,也很開心努力能獲得外界的肯定。
早年在台灣念金甌商職時,楊筱薇就對英文十分感興趣,晚上的時間幾乎都耗在補習班裡學英文。但自嘲腦袋不好的她,對台灣制式的教育方式,感到難以吸收。
也從那時起,她自創了不少獨門的秘訣,像是利用繪圖、找出字彙間的關係圖等方式,讓自己能夠快速記下這些單字,又不會輕易忘記。
這套獨創的秘訣成了楊筱薇後來教書的法寶,特別是在她到英國唸書,接觸到「華德福教育(Waldorf Education)」後。
所謂的華德福教育,是將每個受教者都視為獨立的個體,並透過對自然的尊重,從藝術的角度學習。而這樣的理念,與楊筱薇的學習態度與教學風格不謀而合。
離開英國的正統教育體制,轉到紐約的非營利機構,面對來自不同語系、不同家庭背景、不同年齡,甚至有不同移民理由的學生,楊筱薇將這套教育概念發揚光大。
楊筱薇舉例說,許多新移民到美國後的第1份工作都是在餐館裡度過,所以她時常利用餐館會接觸到的食材、器皿等,作為教授英文的起步,一則因為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環境,容易理解,也不容易遺忘,也因為這是他們最需要盡快學習到的字彙。
在課程方面,她也會讓學生提供家鄉獨門食譜,然後在課堂內親自烹調,並向其他同學介紹料理方法;透過將食譜中的食材翻譯為英文,楊筱薇並說明給其他同儕了解過程,「讓字彙在腦子裡活起來」。
談及教授新移民的差異,楊筱薇說,與正統的義務教育學生不同,這些新移民多半是帶著技能到美國來,或是已經對未來有所想法,所以她在課程安排上會特別加強某些領域的字彙,像是廚師、電腦,甚至導遊等相關的語彙與知識,就是她時常拿來當作教材的基礎。
楊筱薇回憶,曾經有1次,去學生工作的日本壽司店吃飯,看到已經升上廚師的學生用英文指揮其他學徒做壽司,她說:「什麼都是值得的了。」
轉自:http://www.cna.com.tw/ShowNews/WebNews_Detail.aspx?Type=Personage&TNo=1200&ID=201003050001
紐時最佳英教師:人生就是課程
在台僅高職畢業的女教師楊筱薇在美國「教英文」,今年3月贏得「紐約時報」年度最佳英文教師。楊筱薇說,人生就是課程,「我的教學不是生動活潑,因為生動活潑不是教學法。」
金甌商職畢業的楊筱薇現年43歲,今年3月拿下「紐約時報」年度最佳英文教師,成為第1名獲獎的華人。她將自己在台灣求學歷程,歷經英國打工求學過程,到赴美擔任非營利組織的英文教學老師的經過,寫成她人生的第1本書「當自己最棒的英文老師」,她並將在1月返台。
楊筱薇在書中回憶,在台灣補習班上課時,她總是離目標很遠、挫折滿滿,「老師的教法讓你感覺他們好像在演舞台劇,看學生打瞌睡就講個笑話炒氣氛」。對她而言,補習班老師生動活潑不是一種教學法,是老師這個人生動活潑,教材依然枯燥乏味,她怎麼背都裝不進腦子。
大學聯考後,楊筱薇的成績可以進實踐家專(目前的實踐大學 ),但無法讓她走向理想中的教職路,於是她選擇先到教學補習班擔任櫃檯。在擔任櫃檯期間,她每天與外籍老師語言交換,報名學畫畫、插花、學西班牙文和日文。一有空檔便讓自己有新的學習機會,慢慢從櫃檯成為兒童美語教務,穿梭在台北街頭,成為補習班美語老師。
隨後到英國進修,除了上課還得打工賺錢,每天從早上5時到咖啡廳工作,上完課再到酒吧工作到晚上11時,第二天再從早上5時開始,曾難過到在咖啡店洗廁所時,偷偷落淚。
楊筱薇回憶,她在英國碰到台灣來的學生,一開口就先介紹自己是台大畢業、政大畢業,彷彿畢業學校代表他的人格。「當我講出我金甌商職畢業,好像我要變得很自卑,我的學歷變成我的人格。」
她在書中透露為,說出畢業學校不代表一個人的性格,「難道就不能介紹自己活潑好動喜歡爬山?或是說自己的小原流插花段數?」有人甚至安慰她說,「金甌商職出美女啦!」楊筱薇反問,「為什麼我要被安慰?」
楊筱薇拿下紐約時報最佳女教師獎殊榮,但她強調,「我的教學絕對不是生動活潑,因為生動活潑不是一種教學法。」她認為,人生就是課程,每天給自我的挑戰就是在創造。純真是保留一個人的價值,問問題和取決答案的方向,與一個人保有純真的價值,息息相關。